每个孩子的身后,都牵动着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心。又是一年暑假,宜昌的少年儿童们又在干什么?近日,记者来到团市委在点军区长岭村设立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等地采访,了解当下孩子们多彩的暑假生活。
“暑期学堂”,培养孩子兴趣
“老师,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吗?我都看到云朵了。”“对,这就是三峡船闸,大家知道为什么把过闸叫爬楼吗?”7月24日,点军区联棚乡长岭村村民活动室里热闹非凡,一群孩子正兴奋地观察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操作船闸模型。
临近饭点,陆续有下了班的家长来这里等着接孩子,长岭村五组的梁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孩子李卓阳今年8岁半,自村里开设“希望家园·暑期学堂”点位以来,已连续参加了3年的暑期学堂。
“可以学手工、练武术、做实验,课程一年比一年丰富,孩子也越来越喜欢。”梁女士说,城区的辅导班、兴趣班都太远,家门口的暑期学堂不仅方便还安全,课程质量也有保证。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驻长岭村第一书记易佳介绍,不久前的航海日活动,孩子们还乘坐海巡艇参观了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了解了三峡大坝升船机的内部结构,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三峡通航发展的最新成就。
这是宜昌团市委“希望家园·暑期学堂”中一处点位的缩影,今年暑假,像这样的点位在全市范围内有334个。
“暑期学堂辐射到了11个村,开设了一个多月,有70多个孩子报名,大部分是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其他均为本村村民的孩子。”在枝江市白洋镇善溪冲村“希望家园·暑期学堂”,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赵波介绍,善溪冲村横跨五峰民族工业园和白洋装备工业园两个工业大区,辖区内有近80家企业,村民也多为工厂职工。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假期孩子无人照料的难题,“希望家园”积极响应,率先开设起针对园区职工子女的专项托管服务。
“今年暑假,我们在宜昌各县市区共开办了343个‘希望家园·暑假学堂’点位,累计服务9924人,平均每个点位服务近30名少年儿童。”团市委学少部部长宋莉介绍。
汇聚资源,共筑孩子梦想
社区(村)开班授课,要钱要人要场地,从何而来?
“我们的师资有国家一级运动员黄剑秋老师、全市第一位做互动疗愈的仟琴老师、天问教育集团的专业艺术老师和村一级的志愿者。”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三峡船闸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王伟介绍,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他们还利用现有资源,让长岭村的孩子们有机会走近大国重器,了解更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
张竞璇是白洋镇善溪冲村的一名大学生,去年参加过村里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志愿服务后,她了解到家乡缺乏师资的困境。今年,她带着湖北民族大学学生“智绘童梦”志愿服务队来到家乡,与7名学弟学妹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开设漆扇、scratch编程软件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ai智能场景应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场地是村里的活动中心,交通方便,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赵波介绍,通过积极向上争取申报各类符合条件的政策拨款和补助,以及接收辖区内爱心人士和企业家捐赠的资金和物资等,基本能解决大部分开销,剩余部分由村委会兜底,让志愿者们的食宿都得到保障。
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区,伍家岗福久源社区另辟蹊径,创新开拓“以阵地换服务”的形式,吸纳辖区内教培机构主动上门授课。
“每周各类公益课各一节,每个孩子一个暑期就能免费学习6类基础兴趣课。”福久源社区团支部书记邹维斯介绍,孩子需要课程,机构需要场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两全其美。
宋莉介绍,今年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项目共召集志愿者3098名,一半以上是大学生。市、县两级团委链接各类资金资源,让暑期学堂得以圆满开班。
“希望家园”,关爱孩子成长
“暑期学堂”是“希望家园”系列中的一个,而“希望家园”的发源地就在宜昌。
14年前,远安县茅坪场村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简曼丽,为了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难的问题,联系村里的返乡大学生搭起了几张小课桌,这就是“希望家园”的原型。
2012年,团市委发掘了这个试验样本,整合资源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2013年,在团省委的直接推动下,这一项目以“希望家园”的名称统筹规范,正式在全省铺开。
14年来,宜昌累计开办“希望家园”2245个,覆盖7万余名城乡少年儿童。宜昌“希望家园”系列也在持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从暑期延伸至寒假、周末,从农村发展到城区,从社区拓展到企业,在促进和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希望家园”散发出更多温度。
“网上有句话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也许一个多月的陪伴与童年相比不算长,但我们仍期盼‘希望家园’的这一束光,能照亮更多孩子的童年。”共青团宜昌市委书记王悦表示,“希望家园”这场跑了14年的马拉松,将持续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三峡日报记者 何婧)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平台版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
发表时间:2024-08-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每个孩子的身后,都牵动着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心。又是一年暑假,宜昌的少年儿童们又在干什么?近日,记者来到团市委在点军区长岭村设立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等地采访,了解当下孩子们多彩的暑假生活。
“暑期学堂”,培养孩子兴趣
“老师,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吗?我都看到云朵了。”“对,这就是三峡船闸,大家知道为什么把过闸叫爬楼吗?”7月24日,点军区联棚乡长岭村村民活动室里热闹非凡,一群孩子正兴奋地观察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操作船闸模型。
临近饭点,陆续有下了班的家长来这里等着接孩子,长岭村五组的梁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孩子李卓阳今年8岁半,自村里开设“希望家园·暑期学堂”点位以来,已连续参加了3年的暑期学堂。
“可以学手工、练武术、做实验,课程一年比一年丰富,孩子也越来越喜欢。”梁女士说,城区的辅导班、兴趣班都太远,家门口的暑期学堂不仅方便还安全,课程质量也有保证。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驻长岭村第一书记易佳介绍,不久前的航海日活动,孩子们还乘坐海巡艇参观了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了解了三峡大坝升船机的内部结构,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三峡通航发展的最新成就。
这是宜昌团市委“希望家园·暑期学堂”中一处点位的缩影,今年暑假,像这样的点位在全市范围内有334个。
“暑期学堂辐射到了11个村,开设了一个多月,有70多个孩子报名,大部分是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其他均为本村村民的孩子。”在枝江市白洋镇善溪冲村“希望家园·暑期学堂”,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赵波介绍,善溪冲村横跨五峰民族工业园和白洋装备工业园两个工业大区,辖区内有近80家企业,村民也多为工厂职工。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假期孩子无人照料的难题,“希望家园”积极响应,率先开设起针对园区职工子女的专项托管服务。
“今年暑假,我们在宜昌各县市区共开办了343个‘希望家园·暑假学堂’点位,累计服务9924人,平均每个点位服务近30名少年儿童。”团市委学少部部长宋莉介绍。
汇聚资源,共筑孩子梦想
社区(村)开班授课,要钱要人要场地,从何而来?
“我们的师资有国家一级运动员黄剑秋老师、全市第一位做互动疗愈的仟琴老师、天问教育集团的专业艺术老师和村一级的志愿者。”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三峡船闸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王伟介绍,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他们还利用现有资源,让长岭村的孩子们有机会走近大国重器,了解更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
张竞璇是白洋镇善溪冲村的一名大学生,去年参加过村里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志愿服务后,她了解到家乡缺乏师资的困境。今年,她带着湖北民族大学学生“智绘童梦”志愿服务队来到家乡,与7名学弟学妹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开设漆扇、scratch编程软件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ai智能场景应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场地是村里的活动中心,交通方便,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赵波介绍,通过积极向上争取申报各类符合条件的政策拨款和补助,以及接收辖区内爱心人士和企业家捐赠的资金和物资等,基本能解决大部分开销,剩余部分由村委会兜底,让志愿者们的食宿都得到保障。
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区,伍家岗福久源社区另辟蹊径,创新开拓“以阵地换服务”的形式,吸纳辖区内教培机构主动上门授课。
“每周各类公益课各一节,每个孩子一个暑期就能免费学习6类基础兴趣课。”福久源社区团支部书记邹维斯介绍,孩子需要课程,机构需要场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两全其美。
宋莉介绍,今年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项目共召集志愿者3098名,一半以上是大学生。市、县两级团委链接各类资金资源,让暑期学堂得以圆满开班。
“希望家园”,关爱孩子成长
“暑期学堂”是“希望家园”系列中的一个,而“希望家园”的发源地就在宜昌。
14年前,远安县茅坪场村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简曼丽,为了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难的问题,联系村里的返乡大学生搭起了几张小课桌,这就是“希望家园”的原型。
2012年,团市委发掘了这个试验样本,整合资源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2013年,在团省委的直接推动下,这一项目以“希望家园”的名称统筹规范,正式在全省铺开。
14年来,宜昌累计开办“希望家园”2245个,覆盖7万余名城乡少年儿童。宜昌“希望家园”系列也在持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从暑期延伸至寒假、周末,从农村发展到城区,从社区拓展到企业,在促进和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希望家园”散发出更多温度。
“网上有句话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也许一个多月的陪伴与童年相比不算长,但我们仍期盼‘希望家园’的这一束光,能照亮更多孩子的童年。”共青团宜昌市委书记王悦表示,“希望家园”这场跑了14年的马拉松,将持续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三峡日报记者 何婧)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尊龙凯时平台版的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